過去讀管理研究所,對於「組織變革」的議題只停留在學術理論,想想也是,一直在媒體工作,對於任何事情的看法,總是停留在表面,浮光掠影,好聽是:「見多識廣」,尷尬是:「只懂皮毛」,也因此心中很期盼能有機會可以參與,近距離第一手紀錄新的改變,這也是來新單位的自我期許,正好有幸加入團隊,從事轉型工作,在管理學上可以稱得上是「組織變革」



學校有些處境,其實不方便公開討論,但站在學術研究,或是參與式的研究,把要考量的種種面向都寫進來,期盼日後回過頭來檢視,可以看出一些心得或感想,上面是自己規劃整理的「圖像式思考」,要把自己的處境考慮清楚,才有助於扭轉劣勢或是開創新局。




簡報用途是給董事會看,因此內容大綱是我整理,總務長再進一步修改,從增修過程中可以發現,自己思考的角度還是狹隘侷限,重點是:如何培養自己「說故事的能力」,故事才最感動人,不管喜不喜歡基督教,從事宗教心靈的工作,多少要有份感動(或是接收能力?)沒有隱藏去感應這個時代的需求。



 轉型工程不是教科書上的個案分析,當面臨時代的演變,如何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,就需要冷靜與勇氣,加上神的引領,不是依照人的想法,而是要切合大環境的需求。


 
學校的信徒大樓,可以提供場地住宿與餐飲服務,當學生主體性逐漸萎縮,新的組織與功能,新的願景與新的職務設計,希望能注入新的活力,脫胎換骨,成為新的工作方向。





過去讀管理研究所,碰到財務管理,只有一個字:「苦」,畢竟自己大學時期不是商學院畢業,後來工作背景少有碰觸數字或是預算,進入新單位以後,開始整理學校連續三年的預決算,營運單位的盈虧或是資產負債及損益表,都是相當好的實務操練,過去在媒體服務,期許扮演監督者角色,結果呢?還不過是懂皮毛,儘量挑細微末節來評論,如何抓對方向,把折舊或是其他財務層面考量,思考如何開闢新的財源,都要學習與累積經驗,也因此慶幸自己可以「邊做邊學」財務或是總務管理是「打基礎工作」。




人力資源也是一門學問,在轉型過程中,怎樣讓「對的人,到對的位置,做對的事」不是嘴巴說說,要有長遠規劃與思考,當然過度期間人總是做雙倍工作,這種辛苦非外人能體會,只是轉型當中,會從嘗試中去塑造出自己的核心價值,當然「人」是最複雜,「人心」最難控制,不是機械或是設備,擺著就會自動運轉,會牽涉到工作氛圍以及工作願景,在有歷史的機構當中,這沒有辦法快速轉變,彷彿測試水溫般,太冷或太熱馬上會有人跳起來喊痛,屆時規劃的方向可能走偏,要去承擔或是紓解疑慮。







如果聖經學院可以順利轉型,成為長老教會總會最有力的教育機構,可以在教會史上寫下一頁,當然,理想會碰觸在現實問題,未必盡如人願,只要努力去做,總會看到機會,把握機會。





轉型還是有時間性,不是放著就會抵達,不是在禱告中就可以成就,總要仰賴盼望,信心與愛心持續前進,有機會再整理可能遭遇的困境與挑戰,現階段書寫與紀錄,尤其圖片與文字,有助於更多人認同與體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ible12345 的頭像
    bible12345

    人人都有他的蘭巴倫

    bible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