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時被通知,要去彰化基督教醫院,原本以為只是基於禮貌陪同牧師到對方醫院參加午宴,沒料到,獲知「切膚之愛」感人故事,也學習別人院史館規劃佈置,以及機構如何透過文化與歷史,培養內部員工的光榮感,同時也提供外界了解機構的永續秘訣,這些是沒有預期意外收穫,意外驚喜,過程中也看到基金會執行長的熱情與順服 ,源源不絕的活力,不斷感染週遭的人,聽了她的敘述,彷彿自己迎著和煦微風,鼓勵記得要勇敢地向前行。 

首先從一張舊照片來說起






這張照片其實只是訴說早期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,這些人是主日學的學生,第一次看到照片,視覺效果夠,「哇!好可愛喲!!」也是老照片說故事的魅力。

真正與主題有關是彰基創辦人蘭大衛父子,七十年前,有一名貧農子弟周金耀,由於右膝傷口糜爛已至大腿,無法癒合,生命垂危,蘭大衛的太太連瑪玉為了希望治好周金耀的病,自告奮勇,自腿上取下四塊皮膚,移植到周金耀身上,並由蘭大衛親自操刀,進行這項當時全世界還沒有皮膚異體移植的先例。 



「切膚之愛」的故事,開啟了台灣醫療史的新頁,也為醫學專業留下令人尊敬的一章。

當時的手術可能因為排斥未成功,不過周金耀的病情有改善,後來在蘭大衛夫婦栽培下成為宣教士。「那塊皮雖不能貼在我身上,卻永遠貼在我心裡。」 感人故事流傳民間,也留在周金耀家人的記憶中。

描述故事場景在彰基的院史館,這可不是隨便找棟房子佈置規劃就可以,基金會外觀建築是早期八卦型的房子,乍看之下,彷彿是寺廟改建,其實這也說明,早期宣教士為了融合當地文化,會找到最貼近民眾生活的方式來傳教,醫療服務就是一種切入生活的管道,彰化地區迄今仍流傳:「南門媽祖宮,西門蘭醫生」,說明就算彰化有大佛,彰基在當地的貢獻,不輸給媽祖信仰。
 


蘭大衛、蘭大弼父子相繼投入醫療服務,豎立醫學典範典範,院史館內到處可以看到醫學器材的進步,彷彿醫學發展史的濃縮,貼幾張照片供參考。







這邊要介紹一個醫師包,除了看診的器材,還有意想不到的貼心服務。




沒錯,當時外籍傳教士看診,還自備指甲剪等小工具,舉手之勞,順便幫年紀大的長者修剪,好方便行走,並不去計較這到底要不要「額外收費?」聽完執行長陳美玲的說明,不禁大喊:「果真是人性化的醫學」,醫療關係不是冰冷的,而是關懷與溫暖。






整個院史館都是透過文物的呈現,可以靜靜體會,醫療奉獻的無私與犧牲,









照片甚至延伸到入口處,許多當年是懷中襁褓的幼兒,如今都是高齡的婦人,看到自己成為歷史的一部份,相當興喜,當中也包括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的長輩,與彰基的發展沿革有關聯,卸任前特定來參觀,看到老照片上頭的許多人物,紀錄著兩代四人照顧台灣貧病的蘭大弼醫師,超越血緣與地緣,只有疼惜,讓愛成為和諧的動力。






問題又來了,執行長考考我們這些收集的文物,有哪些是不一樣?





答案是:「十字架」,沒錯,有些人會覺得十字架應該豎立起來,怎麼會傾斜?其實目的是喚醒基督徒要勇敢背起十字架,另外左上角的漂流木組合,看起來也很奇怪,原來是紀念耶穌替門徒洗腳的故事,

一九九七年十一月,彰基舉辦第一次洗腳禮,當時的院長黃昭聲親自彎下身,半跪著象徵性地替員工洗腳,希望有種新的感動,願意用謙卑服務態度,彌補醫療科技的不足,替人洗腳的畫面也不斷重複在民間活動,譬如老師替學生,孩子替媽媽,都是一種真實感動,


整個院史館的介紹,主要是基金會執行長陳美玲的介紹,她一手打理文物資料,當初僅是一位公共衛生護士,因為熱誠與活力,每次有重大任務交給她手中,不曾懷疑或是埋怨,根本看不出沒有博物館學的專業背景,照樣弄出現今最熱門的「企業文物館」,有了文物就有了故事,有了故事就會有情感與共識,就會有熱情,願意投入,




聽她說彰基的故事,就好比鄰家媽媽訴說哪家人小孩考上大學,哪家小孩很有成就,如數家珍,愈講愈興奮,
加入太多情感,彷彿濃蜜的糖漿化不開,讓她最感動是,介紹過程,沒意識到對方就是照片中的人物,對方突然開口:『喂!我就是這個人』,彷彿人就從照片中走了出來,也紀錄著歷史,可以看到醫療奉獻的精神,陪伴台灣成長與進步。









參觀別人的院史館,給了院長許多靈感,聖經學院並非全新的機構,本身也蘊含豐沛的故事,培養牧者的搖籃,
重點是有沒有心去尋找歷史的痕跡,繼往開來,為往後學校轉型注入一股活力。






歷史一直進行中,未來也一直來,重點是我們學習了甚麼?我們又在這個時代寫下甚麼?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ible12345 的頭像
    bible12345

    人人都有他的蘭巴倫

    bible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